几个月前,AI点燃了一场大火,其中AI绘图这团火,在游戏的地盘上烧得最为旺盛——“原画师沦为给AIGC修图”、“美术外包需求大幅下降”,都是一度被拿来反复讨论的事件和现象。
如今这场狂欢已经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冷却了下来:Open AI创始人宣布短期内不会训练GPT5,国内大模型之争的声势也逐渐变小;在AI绘图领域,不管是Midjourney(下文简称MJ)的不断迭代,还是Stable Diffusion(下文简称SD)的花式玩法,似乎都暂时触及到了一个阶段性的上限。
尽管随着看热闹的人们散去,AI话题的热度逐渐降温,但在更少人关注的角落里,AI绘图已经悄悄下沉到了一众小工作室的游戏产品里:从游戏买量素材到游戏社区的宣传图,从游戏icon到游戏产品内的角色卡面立绘,都有AI绘图的一席之地。这对于小型工作室来说,美术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省、素材产能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玩家会对这种做法买账、它们又能长久这么做下去吗?
一张在TapTap社区推荐内容里投放的宣传图
微信小游戏投放的信息流广告
AIGC在下沉的游戏里大行其道
打开TapTap的首页推荐,或许你能在上面找到不少包含以下要素的游戏:以放置、卡牌和养成品类为主,游戏的主要设计框架常常类AFK,弱玩法、重数值;允诺玩家充足的“游戏福利”,并且往往以泛二次元的美少女题材为主,有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卡面;尽管社区数据显示的游戏下载量高低不一,但都有着尚可的TapTap评分,更重要的是,它们都用上了AI绘图——至少在评论区,已经有玩家把“AI图”的标签给它们钉死了。
在此之中,美少女题材的养成类游戏也不在少数
点开这些游戏的评论,能翻到此类简单而不失伤害性的评价:“一眼AI”
为什么玩家能做到“一眼AI”?这或许是AI绘图留给手绘者“最后的尊重”。从NAI开源到现在已经近一年时间了,尽管AI绘图已经进化到了相当惊艳的程度,但如果经常接触AI绘图,那么要辨识一张“AI直出图”(即不经后期加工,或加工较少的AI绘图),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高度同质化的风格导致了“一眼AI”
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画风来看,这些游戏产出的AI绘图采用的主要AI工具,基本都是可控性更强的SD,而非在美术方面直生图表现会更好的MJ。而目前网络中流通的主流SD的模型,其生成图都有比较强烈和固定的风格;二是SD的AI图在整体和细节的把控上尚有明显缺陷:从整体上看,图像往往充斥着各种意义不明的细节,对主体的展示失焦;而细节上,对于人物较为复杂的手部动作、发丝走向等部分又画不太明白。
手是最容易暴露AI绘图的细节部分
正因如此,在此类游戏的社区评论中,“一眼AI”的评论不在少数。而指出这一点玩家,往往也会给出一个差评,表达了对把AI绘图应用到游戏产品中这种做法的抵制。
眼尖的玩家还能认定AI绘图具体“喂了哪张图”
尽管如此,AI绘图肉眼可见的快速出图速度和尚可的直生图质量,仍是这类小作坊产品一味难得的能提高产能的良药。这些产品过往对立绘、宣传图的作图精度要求普遍也不高,如果能够保证AI绘图和产品的美术风格上保持前后一致、能去修正明显的错误,的确能提升游戏整体的卖相。并且在尖锐的批评声音之外,其实也能看到一些玩家表露的对于此类产品使用AI绘画的包容。
玩家对小成本产品使用AI绘图表达了一定的理解和支持
大厂用了AI绘图,就是原罪吗?
对于小工作室而言,AI绘图带来的效率提升的价值,或许可以让人忽略部分玩家对游戏产品放开使用AI绘图的批评。但对于时刻被玩家盯着的有名有姓的厂商来说,步子显然要迈得谨慎一些。在使用AI绘图这个问题上,各个厂商给出的反应和做法,既果断积极,又有些暧昧不清。
一方面,游戏厂商积极布局AIGC应用、希望以此实现“降本增效”已经是普遍的事实,一种比较常见的思路是,游戏开发者把AI绘图参与到原画和场景设计的工作流中,能获取创意灵感、降低沟通成本。巨人网络CFO兼董秘孟玮透露过AI在公司美术资源中的价值:“以征途团队为例,随着AI模型的应用,美术人效提升了5至10倍。”
但在所游戏使用的宣传物料等方面,厂商都会尽量避免与与AIGC直接挂钩,更多的是以一种讨巧的方式呈现到玩家面前,比如将其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米哈游在今年4月宣传《崩铁》时曾推出的“无尽的三月七”活动,就是使用了AI绘图技术,曾在玩家群体里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似乎又是一次成功的“米式”营销
另一方面,尽管AIGC在游戏行业大有可为,但大概很少有厂商敢于把AI绘图当作一道成品菜端上餐桌,让玩家“仔细端详”和“赏玩”。因为这一领域尚属于玩家吐槽的“雷区”,一旦AIGC痕迹消除得不够高明,很可能就会成为众口之矢。
在今年4月,开发过《万象物语》《Cytus II》的台湾厂商雷亚游戏就因为“疑似采用AI作画绘制美术宣传图”,以及被传“因引入AI绘画解雇美术原画师”而被玩家推上风口浪尖,最后在5月底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站出来发布声明,表明并未因AI解雇任何美术画师。不过,声明并未直接否认采用了AI绘画的说法,而是说”秉承开放的立场”积极探索AIGC的使用。在6月,雷亚游戏再次因为《Cytus II》内的原画图“疑似描图”而发布道歉声明。悬在雷亚游戏头上的“AI绘图”疑云,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散去了。
《CYTUS》的宣传图受到了质疑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更早的今年3月,二次元手游《白夜极光》也因疑似画师使用了AI绘图引发了争议。还有更激进的情况出现在手游《Fate Grand Order》中,今年6月,《FGO》被指最新宣传PV使用了AI绘画,同样引发了玩家的质疑。而在本月不久前,《决战平安京》也因疑似使用AI绘图激起了玩家的一番争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引起注意的情况大多都出自老产品。
《FGO》被质疑在PV中使用了AI绘图
“鉴AI”的现象正在扩散,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游戏受到质疑
在往后,或许这样的舆论事件会变得越来越多,“鉴AI”的现象一边在考验玩家对厂商的信任感,一边也在加强大众对AI绘图的感知。这或许会让更多的玩家对AI绘图敏感,也可能让更多玩家习惯AI绘图时代的到来。
当玩家在“鉴AI”的时候,都在想什么
但其实回过头来看,玩家能不能接受游戏厂商将AI绘画用于立绘和宣传之中,只是一个表面问题。背后所代表的,是玩家对游戏“内容价值”的评估,以及对游戏厂商“诚意”的打量。
在整体经济下行、游戏产品竞争激烈、头部虹吸效应明显的市场环境中,玩家对游戏产品的“售卖价值”正在变得愈发敏感。这一特点在以抽卡为主要商业化方式的二次元手游圈子里,或许会表现得更加鲜明。
在长期以美术和人设为主要卖点的二游之中,“一抽”需要多少游戏货币、等价于多少实际的付费价格,是玩家社群里经常被拿来讨论的一个话题。“你游的角色都是2D,别人都是做的3D建模,凭什么要花同样的价格?”社区内诸如此类的言论和观点不在少数。在此语境之下,AI作画“高效快捷”的特点则染上了“敷衍、诚意不足”的嫌隙,也很自然地被打上了“廉价”“不值当”的标签。
在不少玩家眼里,“廉价”是AI绘图的标签
总的来说,无论是小作坊游戏还是大厂的重点产品,关注游戏是否存在AI绘画之嫌的玩家,其价值导向和诉求也较为清晰,一类更看重游戏产品内容的制作过程是否“有血有肉”,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参与。另一类则更看重最终塑造的“结果”如何,只要结果呈现出“符合要求的美感”“没什么毛病”,似乎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无论是哪一种,玩家体现出的作为内容消费者的意识都很强烈,在这种逻辑下,“玩家是否接受AI绘画”的问题背后,更多的或许是在讨论“用AI给玩家提供的视觉服务,是否体现了态度和诚意”。
也有玩家持着“结果导向”的观点
AI技术的话题热度虽然在降温,但AI技术的迭代不曾停歇,并且AI应用落地的路也还很宽广。如今AI绘图已经肉眼可见地在融入各种商业化运作之中,在游戏之外,诸如美团广告、城市地铁展图,都不同程度地用上了AI绘图。
美团在今年4月就使用了AI绘图广告
但在美术资源与产品的内容价值紧密相连的游戏行业,游戏厂商如何摆正AI绘图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的位置,不少玩家心中“手工画”与“AI画”的撕裂边界是否会随着AI绘画的普遍应用而逐渐消融,都有待时间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