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大家好,我是鸽子精PYD在,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从今天起我将会开一个新的专栏来介绍几支王牌特种部队的作战历史,如果你喜欢这个专栏的话就请关注我吧——

———————————-分割线——————————————————–

临危受命

1979年11月4日,美国佐治亚州某地的陆军特种部队训练基地,笼罩着一片欢乐的气氛。

“三角洲”特遣队刚刚结東了在这里的紧张而劳累的训练,队员们正尽情地玩乐,等待即将到来的休假。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1%title%

听说小马哥以前就是这支部队的

基地的小餐厅里,特遣队司令贝克威思和特别顾问梅多斯正在主持宴会,招待专程从华盛顿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的代表和老朋友,他们是来参加特遺队结业典礼的,同时也是为了祝贺“三角洲”被美国政府正式确认为打击恐怖活动的特别力量,宾主频频举杯,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2%title%

三角洲特种部队创始人——查理.贝克威思

“噔、噔、噔……“”走廊里响起一阵急促的皮鞋声,只见特遣队值班军官匆匆走了进来。

“什么事?”贝克威思用略带醉意的目光盯着他,扫兴地问道。

“出大乱子了!”值班军官一边说边把手里的文电夹递给了司令官。“这是参谋长联席会议发来的情况通报和行动命令。

原来,就在这一天,伊朗发生了使整个世界都感到震惊的人质事件。

被称为伊朗盟主的巴列维国王1941年即位,当时他年仅22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在位长达37年之久,这期间,他以美国为靠山,靠丰富的石油收人,强有力地推进了军事和工业的现代化。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3%title%

这老哥还挺帅

在这漫长的“盟主”生涯中,他利用秘密警察,彻底镇压了要求回归伊斯兰文化和政治自由的反对派。1963年,他驱逐了反对派中心人物霍梅尼等人,由于巴列维建立这一独裁体制,他理所当然地遭到人民的激烈反抗。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慑于群众的不满而逃到国外,先是到埃及的阿斯旺,后来又移居开罗。接着,在2月1日,伊朗迎接了流亡巴黎的霍梅尼。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4%title%

霍梅尼

霍梅尼回伊朗后,立刻成立了革命评议会,任命巴扎尔甘为代理首相取代当时的巴赫蒂亚尔首相,1979年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告成立,并宣布骨干产业国有化和选择非国盟路线。

但是采取稳健政策的巴扎尔甘与倡导激进的伊斯兰化的革命评议会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不久,伊朗逐渐向霍梅尼的伊斯兰化的独裁体制演变。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推翻巴列维政权,由于美国支持前国王巴列维镇压伊斯兰革命,伊朗新政府同美国的关系十分紧张。

美国国务院伊朗科科长赴德黑兰,同伊朗政府官员以及宗教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私下接触,进一步引起了霍梅尼的疑虑。紧接着,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反对,让巴列维去美国治病,更使伊美关系火上加油。

10月29日,霍梅尼发表演说,指责“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伊一切不幸的根源,此后,德黑兰等地反美情绪越来越高。

11月4日,一批学生在霍梅尼派出的联络官领导下,强行冲进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占领了所有的使馆建筑物,拘捕了使馆全部人员。大使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用催泪弹进行了抵抗,但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学生降下挂在大使馆的美国国旗,挂上了写着“真 主 伟 大 ”字样的白旗,并在馆内外进行演说煽动,气势咄咄逼人。当时,属于大使馆的人员,包括秘书、武官等外交官共有66人,但呆在馆内的只有63人,学生们给外交官蒙上眼睛,把他们统统集中到正楼附近的建筑物里软禁起来,学生中有人态度粗暴,但却没有加害任何一个人。主持大使馆工作的临时代办雷恩,在游行队伍冲进大使馆的时候正巧同其他两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于是便被扣留在那里。

在大使馆内的几十名伊朗雇员很快被释放。

学生们高呼着

“美国接受犯罪分子巴列维,帮助反对伊朗革命!”

“在伊朗各地策划阴谋!”

“交回犯罪分子巴列维,在伊斯兰革命法庭进行审判!”

这个事件虽然和明政府改有直接关系,但伊外交部于4日傍晚发表一项声明,语气强硬地遣责美国说:“事件反映了伊朗国民的感情,是由于美国接受巴列维而引起的。”

接着,伊朗最高领袖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要求英国引渡正流亡在那儿的前首相巴赫蒂亚尔,说:“美国大使馆是间谍的根据地,许多阴谋都是从这儿产生的。”因而表示支持学生。美国政府当即向伊朗提出了抗议,要求释放大使馆人员,却迟迟不见进展。

10月19日,有3人(1名妇女、2名男性黑人)获释,20日又有10人(4名妇女,6名男性黑人)获释。但是,剩余的53人,直到1980年4月24日营救作战以前,继续作为人质被扣留着。

贝克威思司令看完电报,用低沉的语调告诉大家:“目前,我们同使馆的一切联系已经中断,使馆人员生死不明。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我们尽快返回营地待命,做好行动准备。”

他转过身来,对等候指示的值班军官发出命令:“全体人员立即进入一等戒备,用现在可能找到的最快的交通工具返回驻地!”

1小时后,“三角洲”特遣队携带急需装备,乘着几十辆租来的汽车,沿着高速公路,风驰电掣般地朝布雷格堡营地驶去。

“人质事件”的爆发,使华盛顿内外陷人一片慌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并迅速作出决定,美国政府在不放弃外交努力的同时,对伊朗作出强烈反应:驱逐180多名伊朗驻美国外交官和不符合手续居住在美国的伊朗学生,冻结伊朗在美国的100多亿美元资产,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并把大批军舰开进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示威,企图逼迫伊朗释放人质。

与此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中央情报局立即研究武装营救人质的计划,准备在威胁和外交努力均告失败的情况下,武力解救人质。

梅多斯特别顾问和突击队的一位参谋路易斯·布拉斯上尉立即被召到华盛顿,制订紧急营救计划。他们很快提出了第一个设想,即组成一支40人的精干的突击队,实施武力营救。

贝克威思司令认为这个设想荒唐可笑,毫不足取。他对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戴维・琼斯将军说,这项设想成功的可能性为零。因为反恐怖特遣队面临着3个巨大的困难–

第一,执行这项计划的“三角洲”特遣队将要在一个完全敌对的环境中孤立无援地行动,这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生疏的,他们迄今进行的所有训练都是设想在友好的外国政府帮助下同恐怖分子斗争。第二,由于在伊朗的美国外交官全被扣押,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在伊朗已没有一名可供使用的特工人员,同当地谍报网的联系也已全部中断。第三,情报机构迄今未能准确地判明人质关押在使馆院内哪一个地方。这在实施营救任务时,势必要对这块占地10多公顷的使馆区内14幢建筑物逐一搜索,从而花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一来,取得成功的希望是极其微小的。

针对这三大困难,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中央情报局决定:“三角洲”反恐怖特遣队立即在内华达州和犹他州的沙漠中,根据伊朗特殊环境进行模拟训练。同时,由中央情报局向德黑兰派遣特工人员,摸清人质关押位置等情况,并为营救人员行动作些物质准备。

12月底,中央情报局向德黑兰派去了第一名特工人员,他代号叫“鲍勃”,60多岁,外表粗鲁,原是中央情报局的一名官员,退休后一直住在欧洲南部地区。他能讲多种语言,并且具有丰富的特工经验。

飽勃潜入德黑兰后,立即开始搜集与营救行动有关的情报,并着手恢复当地的情报网。一连几个星期,他频繁来往于德黑兰与雅典和罗马之间,向中央情报局汇报搜集到的情报和工作进展情况,并接受新的指示。鲍勃顺利进出伊朗,说明德黑兰的海关和边境检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严格,因此,中央情报局马上又派去了第二名特工人员。

这是一名家境般富、流亡在外的伊朗人,他主动提出愿为中央情报局服务。他的任务主要是为营救行动作好物质准备。到达德黑兰之后,他立即购买了5辆福特牌卡车和两辆马兹达牌旅行车,作为突击队的交通工具。还在德黑兰市郊买了一座仓库,作为突击队的突击出发地,并购置了一些建筑材料,以在使用卡车运送突击队时放在后面作遮蔽之用。

行动开始

正当“三角洲”进行模拟训练的时候,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所基亲自主持参谋长联会议,成各有关军种和中央情报局的有关人员,制一项详尽的营救计划。

11月20日,计划草案送到正在戴维营的总统手中。美国当局对这个计划严格保密,虽然不少官员参与了某一部分的工作,但他们对整个行动并不完全了解,知道全貌的只有总统卡特,副总统蒙代尔、国防部长布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和国务卿万斯。

代号为“蓝光”的行动分3个阶段实施——

首先,贝克威思和9名“三角洲”特遣队员先秘密飞到埃及某空军基地,再随6架C-130“大力士”式运输机从该基地出发,其中3架装载特遣队人员,另外3架装载为直升机加注的燃料,飞往德黑兰东南一个代号为“沙漠一号”的沙漠地带。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5%title%

死从天降——猜一游戏

运输机起飞的同时,8架RH-53D“海上种马”式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经800千米的飞行,到“沙漠一号”同特遣队会合。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6%title%

RH-53直升机

其次,“三角洲”特遣队员乘直升机飞往距德黑兰大约160千米的代号为“沙漠二号”隐蔽处,第二天晚上乘车进城直至秘密仓库。

然后,分兵两路,人数较多的一队前往美国大使馆,人数较少的一队前往伊朗外交部,营救人质。最后,特遣队对大使馆的突袭开始,直升机由“沙漠二号”飞至大使馆附近的足球场、接应抢回的人质和90名突击队员返回到“沙漠一号”,同运输机汇合,再飞回各自的出发地。

营救过程中,“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和“珊瑚海”号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将沿伊朗边界飞行,一旦对大使馆的偷袭遇到麻烦,就对德黑兰进行空袭。

“蓝光”的准备正在顺利进行,但是在极其关键的情报上却亳无进展。潜入德黑兰的两名特务使尽全身解数也未能査清美国人质在大使馆内关押的具体地方。

于是“三角洲”的特别顾问梅多斯自告奋勇,要求亲自完成这项任务。梅多斯47岁,已在“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服役了30年,多次深人敌后进行特种作战,战功卓著。

这次,尽管中央情报局认为他不太合适,但梅多斯不肯让步,坚持要亲自前往,最后终于得到了中央情报局长特纳海军上将的批准。经过必要的准备,梅多斯在几天之后从美国飞到了欧洲。他化名理查德・基思,又以欧洲一家汽车公司雇员的身份,从欧洲飞至德黑兰,住进了德黑兰阿尔亚・谢拉顿饭店。

为保密,中央情报局为他起了个代号,名叫“绅士”。同“绅士”一起到达德黑兰的还有另外4名中央情报局人员。其中两人会讲德语,主要侦察关押着3名美国人质的伊朗外交部。

另外两人是伊朗血统的美国人,担任梅多斯的司机和助手。他们在德黑兰都有亲属掩护,并且非常熟悉城内城外的地形和交通。

梅多斯到达德黑兰后,对“沙漠二号”降落场及其附近的加尔姆萨以北的小山进行了仔细勘察,并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盐矿矿井,可供・三角洲”特遣突击队自天隐蔽时使用。

他驱车反复核实了从“沙漠二号”到美驻德黑兰大使馆所需要的时间,还步行走遍了德黑兰的所有主要街道,尽力找出卫星可能没有发现的潜在威胁。许多天来,他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围着美国大使馆高大的院墙,四处转悠,还不时地同在使馆周的记者闲聊,向伊朗岗哨挥手致意,以图摸清伊朗警卫的数量、位置和活动的规律。

就在“蓝光”行动前三天,梅多斯向华盛顿发去一份密电,宣称“一切顺利”。

12月底,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国际局势和波斯湾地区的形势进一步动荡和紧张起来。

美国想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人质问题。但是人质问题对伊朗来说不单是伊美之间的外交问题,而且与伊朗国内矛盾揽在一起。

当时,伊朗正处在总统和议会选举前夕,各派政治力量都想利用人质问题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因此,美国想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人质问题的努力一再遭到挫败。

鉴于此,美国作出了用武力解救人质的决定,各项军事准备工作加快进行,并通过侦察卫星加紧对伊朗和波斯湾地区的侦察。

同时,美国还发射6颗指挥通信卫星,其中一颗就部署在印度洋上空,专供五角大楼同现场营救突击部队和澘伏在德黑兰的中央情报局人员的通信联络。

“三角洲”特遣队也进入了“蓝光”行动的最后准备阶段。特遣部队司令贝克威思上校和他的97名技术专家和后勤保障人员,秘密地分乘几架具有特殊用途的C-130运输机,飞到埃及的基纳机场。

血洒异地

1980年4月19日至23日,联合特遺部队各队已按计划部署在指定的埃及基纳机场和航空母舰上。

联合特遣队由营救队、直升机队和运输机队组成,特遣队总指挥为詹姆斯陆军少将,营救队指挥官为贝克成思上校,直升机队指挥官为查理皮特曼。配备有RH-53直升机8架,RH-53D原是一种扫雷机。

美国调用这种直升机执行“蓝光”计划,而没用通常使用的CH-53运输直升机或HH-53救授直升机,起到了隐蔽企图的作用。

运输机队指挥官为詹姆斯・凯尔空军上校,配备有C-130运输机6架,其中3架为加油机,3架为经过改装的战斗型运输机。

4月11日,卡特总统认为通过外交途径解決人质问题前景泄茫,遂正式批准实施军事营救计划。

4月24日,正值伊斯兰“安息日”前夜,卡特总统下达了执行军事营救计刘的命令。

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等在五角大楼秘密指挥室直接指挥营救行动,24日下年,6架C-130运输机从埃及基纳机场起飞。22时30分至24时全部到达塔巴斯附近的“沙漠一号”基地。

19时30分,8架RH-53D型直升机从“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两架一组,飞往预定的集合点。为避免被伊朗雷达发现,直升机在潜入伊朗海岸时,保持以超低空30米飞行,并预定在24时左右到达塔巴斯附近的“沙漠一号”。但当直升机飞了约1/3航程时(进人伊朗领空不久),有一架直升机给旋翼加压用的氮气全部丧失压力,不能继续飞行,于是只好丢弃了这架直升机。随后又遇到了大沙暴,能见度急剧変坏。

在同沙尘搏斗中,又有架直升机的陀螺仪失灵,只好按航母上的导航信号飞返“尼米兹”号,直到25日1时45分,其余6架RH-53D直升机才到达预定集合点。

贝克威思知道此事后铁青着脸,皱着眉。他心里盘算一下,6架直升机是这次行动最起码的数字,不能再少了。用4架运营救队员和人质,1架运装器材,另一架进行火力支援。

皮特曼和凯尔两位指挥官也同意这种安排。

于是,贝克威思下达命令:“马上加油,登机!”直升机的旋翼呼呼飞转,声音震耳欲聋。

3架C-130加油机开始为直升机加油。

糟糕的事又发生了,二号直升机在着陆前已出现故障,着陆后一检查,发现操纵系统的油泵已损坏,并开始漏油。

当二号机机长报告这一情况后,贝克威思像遭了雷击一样,愣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怎么办? 5架直升机无论如何是完不成任务的。指挥官们进行了紧急磋商,凯尔上校建议继续执行,贝克威思却坚决主张中止作战。他们把意见报告给特遭队总指挥詹姆斯将军。2点10分,詹姆斯将军请示华盛顿。经卡特总统同意,琼斯向特遺部队发出了“同意撤回”的命令。

「特种作战剪影」三角洲——蓝光行动 7%title%

美国时任总统卡特

2点48分,3架直升机由于那架为其加油的C-130机油料不足,准备移到公路另一侧的C-130机那儿去加油。

四号机正给三号机让出位置来,正在指挥撤离的贝克威思透过飞扬的尘土,看见三号机摇摇晃晃地拉起,像个醉汉一样偏向刚オ为它加油的C-130。“停住!停住!不要再靠了!”贝克威思打着手势制止。

可惜为时已晚,四号机的螺旋桨划破了C-130的机身,只听得一声巨响,进出两个巨大的火球,熊熊烈焰,直上夜空。刹那间,C-130机上的5名“三角洲”队员和四号直升机上的3名机组人员被烧死,另有5人被烧伤。

紧接着,飞机装载的弹药开始爆炸。为减少伤亡,必须立即撤离。

按照“蓝光”计划,在一号集结点中止作战时,直升机要飞回“尼米兹”号航母,但眼下只能忍痛割爱,抛下不管了。为了避免直升机完好无损地落人伊朗人手中,本应将其炸毁,但爆炸可能影响C-130起飞,也只好作罢了。

5架C-130丢下运输机和8具尸体匆匆离去,经巴林飞往德国的拉姆施泰因。

如果受到伊朗方面的攻击,后果更不堪设想。万幸的是,伊朗方面并没有发现美国特遣部队的行踪,因而没有采取拦截行动。

至此,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周密准备和精心筹划的“蓝光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人质的结局

决定中止作战以后,白宫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下一步的消息。下午6点21分,传来了C-130运输机与直升机相撞焚毁的消息, 卡特总统的脸”唰”地变白了。

25日上午1点,美国政府被迫向新闻界宣布这次在伊朗进行的营救行动已告失败,并向国会和盟国通报了有关情况。次日上午7点, 面部充满懊丧和痛苦表情的卡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为了营救被伊朗扣留的53名美国人质,我们已进行了极其秘密的营救行动。但由于直升机的技术故障,不得不放弃。营救人员在撤退时,在伊朗边境的沙漠地带,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而造成8人死亡。”

美国这一行动遭到了许多国家和国会的指责,也使美伊关系更加恶化。伊朗学生把人质转移到全国各地关押,从而使美国营救人质的希望彻底破灭。

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际,形势发生了转机。7月27日,移居埃及的62岁的前国王巴列维因病去世,伊朗学生扣留人质的一个重要理由已不复存在。

两伊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人质事件的解决。11月2日,伊朗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把52名人质交还美国(1980年7月11日因病已释放1名人质)。1981年1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美伊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月20日,1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获释的52名人质飞离德黑兰,至此,持续了444天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

分享到: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