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游戏,融合了音乐、美术、电影制片、电脑软硬件技术等各种美学元素的一种复合型技术。相比于最早诞生的电子游戏,现代游戏更多的是注重与玩家的交互,在游玩的同时结合时下现象引起玩家的思考。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1%title%

1950年,一台高达4米的电脑,参展者通过控制开关来与AI进行一场井字棋游戏的对决。尽管简陋,但这是电子游戏史上真正的第一款游戏。

随着玩家眼界的提升,当初单纯以娱乐为目的而制造的游戏已经不再能满足玩家的需求,他们还需要有着足够深度的剧情,刻画真实的人物角色,以及优美动人的音乐。当今的游戏大厂大多都能满足这些要求,但这不禁让人想到,游戏究竟是用来欣赏的,还是用来娱乐的?是否玩游戏就一定要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某种助益,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2%title%

大多数Rpg游戏的世界观与剧情都足够庞大,但真的会有人愿意去花上数十个小时看小说一般而不是去战斗吗?

父母的影响

对老一代而言,游戏意味着什么呢?“洪水猛兽”,“电子鸦片”,“精神海洛因”,这些词语大概在十年前各大报刊对电子游戏的形容里都能看的见怪不怪了。对自己的父母而言,游戏就意味着暴力血腥,还有他们本就不敢提及的“性”。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哪怕自己多花一分钟沉浸在游戏世界中,自己的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从此一蹶不振。

确实,1999年CS面世的时候,网吧里几乎所有人都在P90 Rush B。这种充斥着枪械与血迹斑斑的尸体的游戏,对那个时代观念并不太开放的父母来说,简直就是恐怖的洗脑工具,自己的孩子要是碰了这种东西,指不定出去就会杀人(现在也有些父母是这么想的)。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3%title%

至今还记得加满只能用小刀的机器人,然后B51的快感

10年过去了,游戏不再是单纯的血腥与暴力。早从当初1996年上市的任天堂64,再到现在的传说之下或是底特律:变人,游戏厂商都在努力试图给他们的游戏注入灵魂,这意味着玩家们的审美在不断提高,游戏在媒体界的口碑也逐渐变得不再是“电子鸦片”的代言词。

就比如,我玩了《刺客信条:大革命》,其实我玩游戏的同时是在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我玩《血源诅咒》其实是在维多利亚时期重温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实景,是在考察欧洲传统的社会习俗和装束;我玩《潜龙谍影 V:幻痛》废掉核弹更是可以上升到人类社会实验的哲学高度;我玩《生与死》是为了学习格斗招式(雾)。

我们当然不可能得出“所以现在的有些游戏之所以内容比较深刻,都得归功于父母的封闭思想”的结论。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对现在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的熏陶的青少年来说,或许当他们同样做了父母时,对待游戏的态度会与过去大相径庭。

可是玩游戏就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吗?我就是喜欢休闲的种地(星露谷物语),或是酣畅淋漓的屠杀(DOOM),或是无脑肝肝肝消磨时间(不,我并不喜欢,这种游戏是真的劣质粗糙),为什么游戏一定要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某种助益,能引发我们思考,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玩游戏、聊游戏、或是研究游戏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

游戏本身的乐趣

赵夏在一席的演讲《不止是游戏》中曾简短介绍了任天堂的游戏。

“任天堂的游戏我们没法说,没有什么文化,你说一个水管工去救公主的游戏,我们把它包装得再天花乱坠也没什么意思,可能你听完之后也不会觉得好玩儿。但它就是实实在在地好玩儿,它只有你摸到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才是游戏真正的快乐。所以说游戏不是教科书,我们深知这一点。”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4%title%

超级玛丽能引人深思吗?不能。但它好玩吗?当然。

抛开别的不说,小时候的我们玩小霸王是为了什么,从魂斗罗或者坦克大战中理解人生吗?那当然不现实,对于那时候的我而言,游戏是我为数不多的精神娱乐方式,可以让我暂时的忽略自己试卷上的红鸭蛋,以及父母因为一点琐事都能闹到不可开交的争吵。那时候的游戏只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方式,如果你问那时的我为什么我要玩游戏,我只会说:“因为游戏好玩啊?”除了好玩,根本没人会意识得到这款游戏还能有什么别的意义,但这就够了。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5%title%

虽然E.T确实让不少小孩子承受了他们的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

交互与艺术的冲突?

或许有人会反驳,诸如《底特律:成为人类》《TELLTALE行尸走肉》等即使是游戏,但其中对于人性及社会现象的思考也足以深刻到引起极大范围的探讨,说他们是优秀游戏完全没问题,说他们是体现当代社会问题的艺术品也毫无违和。

这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些优秀的游戏作品,其艺术性都是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手段来实现的,比如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电影化叙事(也就是上面所说到的两款游戏),比如一些老 RPG 中质量奇高的文本。但这些游戏中游玩的部分,或者说,交互的部分,仅仅只是一个触发工具,甚至独立于整个剧情之外,它们和电影或者戏剧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你需要完成某些操作使其流畅播放而已。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6%title%

优秀如巫师三,也有让人忍不住吐槽的昆特牌系统

如果当我游玩一款游戏,却只需要按简单的几个按键就能走完全部流程,没有任何挑战,没有任何需要思考的关卡,当我结束了数个小时的流程后,不禁会让人反思:我刚刚究竟tm玩了个啥?

游戏与电影,音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当你游玩游戏时,是在与游戏互动,在与游戏背后的制作者团队互动。他们充满闪光点的想法被付诸于游戏中,而你要通过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与失败才能领会到(或者一命通关,那我只能说大佬nb),感受制作人的创意,并感受到自己游玩游戏所带来的进步,这种自豪感与喜悦是音乐与电影根本给不了的。

但另外一个问题是,充满艺术性的游戏,真的有人看得懂吗?

第九艺术还是无脑割草:浅谈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7%title%

尽管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画面很有趣,甚至称得上是猎奇,但真的有人玩的明白吗?

假如游戏是供玩家单纯的娱乐,给予他们视觉,听觉上的刺激盛宴(我发现很多国产低质量游戏都会这么形容自己的游戏),而不注重剧情,这样的游戏,却又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

但倘若游戏内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哲学,神话故事,甚至是深刻但却枯燥的理论,把游戏的玩法拿走,这个游戏就变成了摆在博物馆里的蒙娜丽莎。到那时你还会愿意花上数十甚至上百的大洋,以及数十个可以美美睡上一觉的小时,去盯着那些蕴含着深刻内容,却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文字和画面吗?

后话

游戏中可以包含很多艺术元素,但大多数的游戏本身不能算作是艺术品。游戏是极好的文化载体,也是消磨时间放松娱乐的极佳方式,就像电影音乐小说一般,能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甚至当作精神食粮(当然,暴力低俗游戏我是不倡导的)。尽管我们还没有看到成规模的作品用游戏作为载体去做哲学的实验场,但这样也不失为好事,毕竟,不一定非要将其划归为艺术,游戏的路还很长。

个人认为,玩游戏不需要理由,硬要说的话我就是想玩游戏才会去玩的,单纯的快乐不需要理由,而不是说,“噢我需要了解北欧神话,那么我去玩战神吧!”或是“我突然想起来看门狗里有关于黑客的东西,那我现在打开游戏学习如何当个黑客吧!(当然,你也学不来)”

认定游戏为艺术,就像是在给自己开脱:我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欣赏艺术!对玩家而言,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玩游戏的行为开脱的必要,单单纯纯的享受游玩的乐趣,不论能否从中了解到社会现象或是其他乱七八糟的事物,足矣。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你又是如何看待游戏性与艺术性的平衡的?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野生皮卡丘 原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分享到:

评论已关闭